近段时间,逆向考研一词出现在公众视野,引来了诸多考研同学关注。也有不少高校老师和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单从这些报道的导向看,考研学子似乎都开始了“反内卷”:进行逆向考研,避开名校竞争。但这样的导向反映了真实情况吗?你的考研对手真的会放弃与你竞争吗?
(一)何谓“逆向考研”?
逆向考研在狭义上指本科是“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在考研时考入“非双一流”院校。而广义上则指从实力较强的高校考入实力较差的高校。
逆向考研一词的出现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对现实情况的一定反映。相关的报道可见诸于各个高校,如武汉科技大学披露“逆向考研”数据:录取双一流高校新生159人。
武汉科技大学(图源今日头条)
(二)本校是个好选项
事实上全国双一流高校所吸纳的考研人数非常有限,双非院校吸纳了大多数的考研同学。但大家报考时,肯定愿意报一个比自己本科学校更好的。因此,有着双一流头衔、位于一线城市、处于沿海地区、有高就业率专业的高校确实会更受追捧。
但是由于近年来考研人数猛增,考一个更好的越来越难,于是许多同学降低自己的目标,考一个同层次的高校,或者考本校。而考本校的优势显而易见。比如湖北文理学院文传学院,在2023届毕业生线上考研指导会上表示:学生报考本院学位点有很大优势,同学们熟悉专业课老师的出题风格并且导师从本科阶段就给学生上课和科研合作,了解学生,利于因材施教。
当然,并不是说选择本校就能考上本校,有的同学准备不充分也可以与本校失之交臂。或者在本校爆满的情况下,本校生也被挤走了,比如22届突然暴涨的湖南师
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图源今日头条)
(三)主动逆向还是有所考虑?
所谓逆向考研,其实是一种综合考虑而不是自愿逃避竞争的结果。有的是不想再来一次,选择了调剂;有的是想读非全日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有的是时间精力不够,降低对学校的要求以提升学历。
正如武汉科技大学在公众号推送中所提到的例子: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调剂到武汉科技大学;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在武汉工作,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大学,年龄较大的中层管理人员,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
逆向考研一直存在,但我们要以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导向,辩证看待这一现象。对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不管是考名校还是本校,都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你的考研对手还很多。对已经工作的同学来说,如果仅为了提高学历,可以适当降低目标,选择一个离工作地点近或者某一学科实力强的学校。
湖南师范大学(图源今日头条)
最后,小柯想说的是,不管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就要尽最大努力。没有真正逆向的考研,只有激流勇进的人生。
更多资讯:
1、最顶尖学科公布!这6所理工大学榜上有名!
2、考研弃考率有多高?其实坚持下来你就击败了一半的对手!